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落足杭州

2017年6月26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一度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关注的焦点。

传统司法模式下,当事人打官司需要多次跑法院,有的还要到外地起诉、应诉,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正是回应群众对互联网时代司法的新需求,运用“互联网+”带来的新动能,抓住司法体制改革的新机遇,并且伴随着阿里巴巴的普及,杭州成为中国互联网法院第一家杭州互联网法院以当地铁路法院为基础,管辖范围为杭州市辖区内的的涉互联网一审案件,探索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2017年5月1日起,杭州铁路运输法院已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意见,对杭州地区5类涉互联网民事案件进行集中管辖试点。据报道,至2018年4月15日,该院受理六类涉网案件共计7372件,审结4532件,网上立案率高达96%,已关联当事人案件实现100%在线审理。

互联网法院的成立可以说解决了基层法院的燃眉之急,由于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发展突飞猛进,层出不穷的涉互联网案子出现在了基层法院。众所周知个别地区基层法院的案件数量畸高,由于互联网案件往往具有一定共性且短期内数量激增,互联网法院“千呼万唤始出来”。

 

北京、广州——被选中的“宠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会议指出,在北京、广州增设互联网法院,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全国两会期间,多人大代表建议在不同地方增设互联网法院,专业审理互联网案件。值得注意的是,争抢的省市往往本身具有电商、互联网技术背景,例如广州、深圳。除此之外,北京成为此次被选中的“宠儿”也不乏有其作为首都的考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认为“就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态势来看,仅在杭州设一个互联网法院的‘点’并不太够。”并建议在北京、深圳尽快成立互联网法院,减少基层法院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高院院长龚稼立则认为应当在广东设点。广州、深圳都是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涉案较多,两地法院具有人员和技术上的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则说,“深圳互联网产业十分发达,案件比较多,建议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法院试点范围,在深圳设立互联网法院,提高网络违法案件审判质量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树江建议,希望推动设立“成都互联网法院”。

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发展,各地开始追求互联网法院,本次选择北京、广东作为第二批正是考虑到了案件数、地域、科技技术以及审判经验等要素。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设立蕴含技术含量,为当地基层法院解决了案件分流的困难,有效、快速解决了互联网民事案件纠纷,以及其运用科技技术审理案件的方式呼应了当下人工智能大环境。

 

“众星捧月”互联网法院,基院如何应对?

互联网法院经历了首家试点、众星捧月,在试点过程中也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对于其他法院可以说具有参照性。“互联网+”、人工智能逐渐成为趋势,下一步将是有能力的法院逐步采取、模仿互联网法院的相关技术、流程。

2018年4月2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涉网案件异步审理规程(试行)》首创异步审理颠覆传统审理模式,使法院与原告、被告等诉讼参与人可以在限制期限内自主选择不同时段参加庭审,以非同步方式完成诉讼。

6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上线了全国首个电子证据平台,平台上线之时,杭州互联网法院出台《民事诉讼电子数据证据司法审查细则》规范了电子数据的审查标准,并同时发布《杭州互联网法院电子证据平台规范》。电子证据平台在证据与审判之间建立通道,有效解决了电子证据存储难、易篡改的问题。当事人提交电子数据原文,平台对原文和已保存的数据进行比对,判断证据真实性。据报道,2018年2月9日运行以来,电子证据平台共送达4778次,送达成功率达88%

7月4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进行宣判,首次对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予以确认,并明确了区块链电子存证的审查判断方法。

互联网法院的科技技术为民事诉讼起到了帮助,放远了看也可以说为未来的民事诉讼电子证据方面做出铺垫。在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将电子数据纳入证据类型;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电子证据的种类和内涵作了进一步解释。互联网法院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具体适用及相关注意点作出了规定,有助于其他法院进一步解读,甚至成为参考。技术、地域案源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基院成为互联网法院,引入相关技术节省司法资源将成为基院的未来趋势之一。

话题:



0

推荐

董毅智

董毅智

360篇文章 315天前更新

专业互联网(EC/TMT)、投资金融(PE/VC)律师,风险控制专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浦东国际金融学会会员、法律自媒体人。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和讯、金融时报、财经国家周刊、创业邦、法人、创业邦、品途网、虎嗅网、艾瑞网、雷锋网、极客网、TechWeb、钛媒体、百度等多家机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者、创业导师,有数百篇文章在相关媒体刊登及接受专访。著作有《互联网+产业风口》、《Uber 开启“共享经济”时代》。

文章